Tantucci, Vittorio (2009) 结果体与结果相的跨语言研究 : a comparative approach. Masters thesis, UNSPECIFIED.
Full text not available from this repository.Abstract
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以认知语言学与体貌学的主要理论为基础,以建构对于“事件语义学”及“体貌学”的一种新的研究模式。 本文研究主张人类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:任何文化、民族或语系的人,对不同“事件”的想像能力是有普遍性的,但不同语言能够通过特定的语法标记来凸显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,而有的语言只能通过迂回形式或其他手段去表达同样的概念。凡是涉及某种结果的事件都蕴涵不同的“事件相”(situational phases),这几个事件阶段有时对应于特定的语法标记:在现代汉语中的趋向补语、结果补语、时体标记等,都可以凸显某个事件过程的特定阶段,也就充当特定的“事件相标记”。 本文尝试将“体貌标记”、“事件相标记”以及“无标记的事件相”分开讨论,以证明“言语事件”(discoursive situation)与“形象事件”(visualized situation)的独立性。“言语事件”等同于说话者通过语言形式能够表达出来的言语信息,而“形象事件”等同于该语言形式所引起的认知场景。前者表示特定的“信息性”功能(informative)而后者相当于一种“想像性”(immaginative)活动。 本文从跨语言的角度,尽可能科学地证明语言表达形式不对应于与其相关的认知场景,并且在历时的平面上相信“形象事件”的“焦点移动”(Focussing Shift)此认知现象,是导致时体标记语法化的因素之一。 Osten Dahl,Bybee,Perkins Pagliuca(1994)等研究者曾经证明“完整体”的语法化演变在所有的自然语言中一般经过“结果体”、“完成体”与“完整体”三个基本阶段;最早的“结果体标记”虚化至“完成体标记”此语法化现象也导致认知上的观察方式由“内部视点”转成“外部视点”。 我们认为,最早的“结果体”或“完结体”基本上等同于一个“事件相”:在很多自然语言发展的历时过程中,参照视点沿着一种逆向的观察方式:结果状态→现时状态→行为本身。在印欧语言中,完整性标记(Perfective Markers)的语法化过程显示跨语言性的认知规律:语法化程度越高,参照视点越靠近原来行为的动态实现,反而语法化程度越低,参照视点离原来行为的动态实现越远。 “焦点移动”的历时演变正好符合参照视点逐渐向原来行为靠近的认知机制;我们认为在语法化的过程中,“相”是“体”的“父母”,就是它的来源,但在共时的平面上“体貌”和“事件相”显示一定的差异,且现代汉语、土耳其语等语言的“事件相系统”能作为典型的例子。 本文在“体貌”及“事件相”两个平行而相异的概念上,通过“焦点移动论”特别解释“结果体标记”的历时演变及其类型学的共时蕴涵。